close
上集:太陽旗
    <賽德克·巴萊>是一部2011年臺灣導演魏德聖拍攝的電影長片。片名〈賽德克·巴萊〉意為「真正的人」,在賽德克語,賽德克(Seediq)是人的意思,而巴萊(Bale)是真正的意思。
    本片分為上下兩集:上集以象徵日本的〈太陽旗〉命名,描寫1930年莫那·魯道帶領族人反抗日本長期壓迫原住民而引發的霧社事件;下集命名為〈彩虹橋〉,刻畫日軍鎮壓,莫那·魯道帶領賽德克族浴血抵抗的過程,並深入刻畫族人從容犧牲後,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故事。
11700d75093f7afb78a24c7e785c8259.jpg 
    故事起始於19世紀末,世居臺灣島上的高山原住民賽德克族,向來以恪守祖先訓示,遵循四季流轉的方式,過著狩獵、農耕、編織、等各式傳統的山林部落生活。然而,1895年(清光緒21年、日本明治28年)馬關條約簽訂,臺灣割讓,進入了臺灣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為了豐富的山林礦業資源,對各原住民部落採行嚴酷的理蕃政策。賽德克族逐漸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,男人必須搬木頭服勞役,不能再馳騁山林追逐獵物;女人必須低身為日本軍警家眷幫傭,不能再編織綵衣。最重要的是,他們被禁止紋面,逐漸失去了賽德克族的傳統信仰圖騰。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首領莫那·魯道,見證了30年來的壓­迫統治,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,心中反抗的種子逐漸萌生。
    1930年秋冬之交,少數原住民為節省體力,使用鐵索將木材從山上移動到山下,但日本警察卻因發現木材被刮損後,便將賽德克族人鞭打的遍體鱗傷,使得族人們反抗與復仇的意念在心中滋長。某日,馬赫坡社的族人們正在為一對青年男女舉行婚禮,新任的日本駐警卻來巡視。莫那·魯道的長子達多·莫那(Tado Mona)熱情招呼日警飲酒,卻因警察不習慣這種不衛生的風俗,而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打。因一場誤會種下日警和賽德克族的緊張關係,自此馬赫坡社便生活在日警報復的陰影裡。    
未命名2.jpg 
    幾天後,一群年輕人圍繞著莫那·魯道,強烈要求他帶領大家反擊日本人。莫那·魯道在「延續族群」和「為尊嚴反擊」之間思索良久,這時,他看見了圍繞在身邊這群年輕人的臉,他們幾乎都是一臉白淨、沒有賽德克圖騰的孩子。於是,他下定決心,並告訴那些年輕人:
    “日本人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,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,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! “
未命名3.jpg 

下集:彩虹橋

    接續上集賽德克族發動了公學校事件,致使日本人遭遇殖民以來最大的統治危機後,日本駐臺陸軍少將鎌田彌彥銜命調動高達三千名以上的軍警,挾以山砲、機槍等優勢武力,攻打霧社
另一方面,原先對部落友善的巡查小島源治,也因自己的妻兒在運動場上遭到原住民殺害,悲憤的小島源治完全失去理智,大力遊說與莫那·魯道結有世仇的道澤社頭目鐵木·瓦力斯出兵,協助日軍在叢林山區作戰。
20255460dphnnh9yppodanfcfy46hpqb2gl1yi3e0zrckn.jpg 
    然而,世代山居的賽德克族熟悉當地的懸崖峭壁,導致增援的日軍部隊始終久攻不下,傷亡嚴重。眼看進攻不力,日軍於是改以使用飛機丟擲路易氏毒氣彈,演變成原住民以獵槍、番刀、木棍等原始武器,對抗飛機、大砲的局勢。經過近一個月的激烈對峙,抗日族人死傷慘重;賽德克婦女此時也為了使自己孩子、丈夫無後顧之憂,於是紛紛先行上吊自縊;殘存的男人們則在臉孔紋面,以賽德克記號,誓死抵抗、寧死不屈。
未命名.jpg 
    抗日戰士反攻被日軍占領的馬赫坡,巴索·莫那、巴萬·那威、烏布斯等戰死。原本發誓要一天拿下霧社的鎌田彌彥,至此也不得不衷心佩服原住民的驍勇善戰。馬紅·莫那被日本醫生救起,又被派去勸降達多·莫那。達多·莫那拒絕投降,在賦予馬紅·莫那延續家族的使命後上吊自盡,莫那·魯道在家人死後亦於森林裡飲彈自盡。至此,原住民抗日行動正式告敗。殖民政府將參與反抗的部落多次遷移,又發動二次霧社事件,造成部落死傷慘重。三年後,一原住民獵人發現莫那·魯道的屍體,同時看見戰死的原住民英靈昂首闊步走過彩虹橋。
trim.jpg 

為了更簡單明瞭的了解1930年代賽德克族的生活型態及人文風采

他們誓死捍衛的自身文化究竟有何等的吸引力

讓我們來場超級比一比吧!!



髮型

未命名.png 未命名.png 

賽德克族的髮型大多是長髮,並將前額的瀏海後頭後梳,並用一個有著賽德克族文化的首飾將頭髮紮 ,類似於今日女生綁的馬尾。

而現在男子的髮型就多了許許多多的變化,斜瀏海、平瀏海、飛機頭......,而上方對比圖即是一頭俐落短髮並將瀏海上梳,左右兩側剃短。

紋身

未命名.png未命名.png 

賽德克亞族諸系男子的額紋及頤紋都是長且寬,女子的額紋是與男子同樣的長寬形,女子的頰紋亦是屬於寬形,由耳側繞過顴骨下端至嘴唇,所形成的角度最大,平均約一百三十五度。賽德克族以黥面及精湛的織布技術聞名,黥面的意義除了美觀以外,就女子而言代表善於織布。

賽德克族人相信,當族人去世,回到祖靈的居所恃,祖先們以臉上的刺青認定自己的子孫,因此黥面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。

而現代人的紋身大多為刺青,且沒有太多拘束,任何圖形皆有。

配件

未命名.png 未命名.png 

未命名.png 

百年耳捧是男女均可用,均用竹捧製,,用不同色澤之圖騰元素,男士配戴表示成年、勇士。

而現代人配件樣式百百種,在臉上穿洞的人不在少數,闊耳、鼻環、舌環......。

對賽德克族人來說,腰繫番刀相當於軍人、武士配的寶劍一樣,是勇士的象徵。

早期錘鍊鍛造的番刀,因當時技術與科技尚未發達,導致刀身常凹凸不平,並有敲打痕跡,一經砍伐就容易生鏽,品質相當難以控制。

而在瑞士刀中的基本工具常為:主刀片、較小的副刀片、鑷子、原子筆、牙籤、剪刀、平口刀、開罐器、螺絲起子等。要使用這些工具時,只要將它從刀身的折疊處拉出來,就可以使用。

服飾

未命名.png 

在賽德克族群的傳統服飾裡,較常見的要以長袖長衣最為普及,而無袖上衣較為少見,因生活環境的關係與實用性,居住於中高海拔的族人,常因奔跑於山林之中耕作或狩獵而遠離村落,獵場臨時所搭設的獵寮與耕地的工寮,夜宿於其中霧重、寒冷自然長袖常衣較能夠禦寒;除此之外山區佈滿長刺的植物,族人也必須要劈莿斬莿的來開路,故長袖長衣為族人所使用。

而現代人的衣服大都視場合、季節而穿,有些是為了別人的目光而穿,華麗為主,而有些人就很單純的是以保暖舒為取向。

慶典

未命名.png 

賽德克族的主要作物中,播種祭與收穫祭的祭祀活動僅及於小米及黍米,其他作物不需透過播種祭與收穫祭的祭祀儀式,兩祭儀同屬賽德克族農獵時代的重大祭典,是同一區域內賽德克全體族人都要參與的祭祀活動,因居住區域的不同,賽德克族三語群的族人是各自舉行區域內的祭祀活動。

而現代人大多都是依節日來進行,例如過年圍爐、清明掃墓,以及次文化下的產物中秋烤肉、跨年活動......。

建築

未命名.png  15502264449_00e74dd9b1_b.jpg

賽德克族的傳統建築主要有部落家屋建築、穀倉、望樓、部落入口處由原木所建造的門牆以及耕作地住屋建築等,其他如集薪茅屋、牛舍、豬舍及雞舍都是後來的建築物。賽德克族的傳統住屋建築有兩種型式,其一為半穴式的木造住屋,其二為一般以竹柱建造的竹屋,前者應屬賽德克族傳統住屋的原型,後者是為因應遷徙之便而發展的便利型住屋。
興建「半穴式」的部落家屋時,先在預定的建地由地面向下挖掘約1.5~2公尺,然後在開挖的坑形地面上立柱興建,這種家屋約有一半的形體是位於地面之下,因此稱之為「半穴式」家屋。家屋的地基大都成方形或長方形,一般依住屋的大小來增減地基周邊柱子數的多寡。
最常用的屋頂材料有頁岩石板及白茅草兩種。
賽德克族傳統家屋內部的陳設非常簡樸,通常室內中央為三腳式爐灶,屋內一般會有兩個爐灶,一個用於平日燒菜煮飯,設置於稍靠屋內裡側的牆邊;另一個則作為取暖用,設置於屋內中央的位置。

而現在的房屋各式各樣,如上圖台中歌劇院舉例:

基地面積57020.46平方公尺;建築高度37.7公尺,地下2層、地上6層,鋼筋混凝土構造,部份為鋼構造;以「樹屋」、「洞窟」的概念設計出美聲涵洞,內部牆面均為曲面。共有58面曲牆,被建築界稱為「全球最難蓋的房子」。
內部空間包含大劇院(2014席,包括一樓1508席、二樓432席與左右包廂74席)、中劇院(800席)與小劇場(200席),其他建築設施有地下停車場及相關公共空間,建築週邊景觀設計亦以鳥瞰的美聲涵洞做整體規劃。




因為想要更好,所以有了進步,以前人們的穿著是傳統,現在人們的穿著是流行,人們開始追求輕便、華麗、舒適、防風防水等高功能 。

我們今日的穿著外表與先前有差異一定是比較過後擇優的結果,但以前人們穿了一輩子的服飾一定也有它的意義,所以我們應保有尊重傳統的價值觀,保有原住民原有的文化,甚至維護它,使他不至於消逝在這世上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賽德克巴萊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南部小當家 的頭像
    南部小當家

    civil2b的部落格

    南部小當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